學生打工遭忽悠 記者幫忙討說法
“謝謝你幫我們解決了與中介的糾紛!我又找到一份暑期工,今天開始上班。 ”7月13日,安徽行政學院大二學生張強高興地給記者打來電話。
不久前,張強、榮潤舉等來自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行政學院、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的94名大學生與安徽匯德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由匯德公司為學生們在寧波聯系暑期工。如找不到工作,匯德公司免費將學生送回合肥。然而,當學生們到達寧波后,匯德公司既未按協議約定落實工作,又拒絕支付返程費用。
“匯德公司不付6500元返程車費,大巴司機就不讓我們下車,我們被困在大巴車上……”7月4日上午,張強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從7月2日赴寧波求職到7月4日返回合肥,他們吃住都在車上,沒洗過一次澡,沒吃上一頓飽飯。合肥市瑤海區某派出所在接到他們的報警后表示,這屬于勞動糾紛,無法立案,建議他們向勞動部門投訴。擔心投訴不解決問題,便向黨報求助。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批學生在短短兩三天里,幾度被中介“忽悠”:先是在寧波落實不了工作崗位,中介提出帶學生到江蘇常州求職,不愿去的58名學生只能自掏腰包返肥。而趕到常州的36名大學生與中介重新簽訂協議,不料新協議又是一紙空文,因為實際用工單位與協議約定的用工單位并非同一家企業,且必須交150元押金和身份證才能上崗。
記者向長期聯系勞動部門的記者及12333勞動保障熱線咨詢后得知,合肥市勞動保障局勞動監察支隊可以受理這起糾紛,于是迅速查詢到該單位的地址、電話等信息并發給張強。張強回電說,匯德公司所在地的包河區望湖派出所愿意調解這起糾紛。學生們以為,有白紙黑字的協議,只要派出所愿出面,事情應該不難解決。事實卻是,這樣的糾紛,派出所不能立案只能調解,中介如果拒不支付返程路費,派出所也不能采取強制措施。正因此,望湖派出所的調解一度陷入僵局。只不過由于警方的介入,學生們獲準離開大巴。
等待望湖派出所調解結果的同時,記者又向合肥市中天恒律師事務所劉夕禮律師求助。劉律師認為,匯德公司的行為已構成違約,如果派出所調解不成,學生們可拿著證據向工商、勞動等部門投訴,也可向法院起訴,他愿意提供法律援助。當天下午,望湖派出所又請來轄區社居委干部共同介入調解,對中介公司負責人曉以利害。大學生們則“兵分三路”,一路留在派出所參與調解,一路到包河區法院咨詢訴訟事宜,一路與大巴司機趕往合肥市政務中心投訴。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望湖派出所調解成功,中介公司如數支付學生們的返程費用。(賈學蕊)
【記者手記】
大學生維權亟需綠色通道
此次暑期求職經歷讓大學生們心有余悸,他們中的不少人已放棄求職返回老家。每年畢業季和暑假前,媒體都會發布警示,提醒大學生求職時當心“黑中介”,謹防合同詐騙。而此次糾紛中的94名大學生找的是正規中介公司,且簽了協議,可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維權之路依然艱難。
按說,勞動糾紛可找勞動部門投訴,合同違約可向工商部門投訴,甚至可向法院起訴。然而,大學生們單單選擇了報警,盡管他們先后走進4家派出所求助,幾乎都被告之“找錯了地方”。他們之所以固執地選擇報警維權,開始是不懂,后來則是感覺報警維權的成本最低。在他們看來,報警,警察會立刻趕到現場并幫助調解。而投訴或打官司,既花不起精力,更花不起金錢。
此次糾紛中,學生們與中介的協議也存在“陷阱”,最明顯的就是協議中根本沒有關于中介違約如何賠償損失的條款。其實,在求職的巨大壓力面前,學生們即使懂法,簽合同時可能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此次維權過程中,記者深感,倘若相關部門能夠協調合作,大學生求職維權時也許可以少跑或不跑許多冤枉路。比如,設立一條熱線、一個部門專門受理大學生求職方面的投訴,至于投訴內容到底是歸勞動、工商、公安還是其他哪個部門,歸省級、市級還是縣區級管轄,均由政府部門內部協調。針對勞務中介挖“合同陷阱”坑害學生的行為,工商部門倘若能主動作為,定期抽查審核中介公司的勞務派遣合同,“問題”中介服務協議也許就到不了學生手里。
記者在想:有關部門能否通力合作,給大學生求職維權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呢?相信,有了這條綠色通道,大學生求職時才能少一份擔憂,多一份安心。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