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的主體資格形式是什么
自然人通過勞動成為勞動者,那么什么是勞動者,勞動者的的主體資格是什么意思,勞動者擁有怎樣的形式要件才能讓勞動者的的主體資格得到體現,下面小編將對勞動者的的主體資格的形式進行一下簡要的介紹,通過介紹讓大家對勞動者的的主體資格進行相關的了解。
一、勞動者的含義
勞動者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收入作為生活來源的公民都可稱為勞動者;是對從事勞作活動一類人的統稱。勞動者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始于勞動者最低用工年齡(除特種工作外為16周歲),終于法定退休年齡。
二、勞動者資格的形式要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①年齡條件。這里也可以稱之為勞動行為能力,而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把人的年齡作為推定勞動行為能力有無和大小的一種法定依據。我國《勞動法》第15條第1款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第58條第2款規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也就是說,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雖然還沒有被允許從事大眾化的勞動,但是對于特殊的情況,在勞動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不違背有關法律、法規前提下,其也可以成為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高等院校的學生是完全符合我國勞動法規定的年齡條件,具有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可能性。但是對于返聘人員是否是勞動者是有爭議的,最大的理由是他們不符合勞動法規定的年齡條件。事實上,返聘人員是否是勞動者應該結合他們所從事的具體勞動來界定。
②體力條件。體力條件是勞動者完成勞動任務的基本要求,這主要指健康條件。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勞動關系建立前的體力條件,主要是指疾病的限制。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殘疾狀況相適應的職業,勞動法律規范對女職工、未成年工禁忌勞動范圍做了相應規定。第二,建立勞動關系后要確定是否喪失健康條件。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勞動者可能會因工或因病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或解除。
③智力條件。勞動法所確定的智力條件和民法是不同的,民法的智力條件只是精神健康與否,而勞動法的智力條件除此之外,還包括文化條件和職業技術等方面。在科技進步的影響下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要求人們所從事的勞動更加專業化,比如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經營管理企業的知識和技能;而對于特殊行業的勞動者而言,其還應該具備相應的執業資格。
④行為自由條件,即自然人是否具有人身自由。前三個條件主要是從自然人是否具備勞動能力的角度來衡量的。這里主要是從是否有權支配使用勞動能力的角度來衡量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支配自由,即勞動者能夠自由提供勞動力并且在勞動力市場上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換;二是使用自由,即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和勞動合同的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自由役使勞動者的勞動力以完成生產經營任務。我們之所以爭議農民工是不是勞動法上勞動者,其根本原因是農民工被束縛在土地上了,他們不能自由支配自身的勞動力。但是農業技術發展和不斷推進的農業生產機械化導致了農民脫離了土地的束縛,大量的進入了勞動力市場。農民工具備了自由支配其勞動能力的可能性。
上一篇:如何防范招聘陷阱?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