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仲裁員案多人少,小解都要小跑
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增強以及市場化就業機制中勞動流動頻率的加快,引發勞動爭議的概率大大增加,致使天津市勞動仲裁案件不斷增長。“現在每個月受理的仲裁案件相當于《勞動法》實施初期一年的案件量。”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解仲裁處李硯軍處長說,“勞動仲裁員,工作時間上趟廁所都要“小跑”,每人每天都會接新案子。”
現象1
仲裁案件數量翻番 經濟性爭議占六成
李硯軍告訴記者:“隨著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契約化的完善,勞動關系雙方、特別是勞動者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全市各仲裁機構收到的勞動爭議仲裁申訴每年都在成倍遞增,截至今年9月份,本市受理的仲裁案件達1.2萬件,與2008年以前相比,整整翻了一番。”
據介紹,今年本市仲裁案件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保險福利、經濟補償金等經濟性爭議方面,占到總案件的六成以上;解除合同、崗位變更等傳統的身份性爭議繼續減少。其中,私營企業的欠薪、欠保爭議尤為突出。李硯軍表示,爭議焦點的變化反映出本市勞動力市場日益完善,體現了勞動者對勞動關系的理性認識以及市場化就業觀念的建立。
現象2
勞動者走人再算賬 私營企業爭議最多
據了解,今年本市絕大多數勞動仲裁申訴由勞動者提起,而且大多數仲裁申訴都是勞動者在結束勞動關系后提出的,“走人再算賬”的特點極其明顯。
“這反映了在勞動力市場中絕大多數勞動者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也反映了在單位內部,主體雙方之間溝通協調、糾錯機制的缺乏和抗衡力量不平衡,勞動者的權益難以在內部及時、簡便地解決,導致勞動者最終選擇通過仲裁的渠道尋求合法權益的保障。”李硯軍表示。
從發生勞動爭議的企業類型看,涉及私營企業的勞動爭議,無論是數量還是增幅均居首位。李硯軍表示,私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迅速增多的一個重要塬因是,不少私營企業竭力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潤,用工比較隨意。此外,這類企業承受市場經營風險的能力不強,一旦經營狀況不佳,容易發生欠繳社會保險,拖欠、克扣工資等違法行為。
現象3
仲裁員年均辦案200 官司無法及時開庭
仲裁案件的不斷增多也讓勞動仲裁員“全線告急”。李硯軍給記者算了一下,本市現有仲裁員100多人,人均每年受理案件200多個,平均每一天多就受理一個新案件。河西區的一名仲裁員告訴記者,有的勞動者來申請仲裁就是為了出一口氣,曾有一名勞動者為了20多元提出勞動仲裁。“勞動者依法提交申請,勞動仲裁部門肯定要受理。”這名工作人員說。
據悉,勞動仲裁部門在正式受理案件后,應在45日內開庭審理或進行庭前調解等。然而由于案件倍增,部分勞動官司無法在規定時間內開庭審理。對此,相關負責人稱,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如成立勞動仲裁委員會,適當增加人手等。
上一篇:專家解說勞動糾紛難題
下一篇:職工退休后,黨費的上交標準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